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页设计课程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网页设计思政教学”展开,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页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举措。以下从目标定位、实施路径和评价体系三方面阐述具体方案。

一、教学目标:双向赋能,知行合一

  1. 知识目标
  • 掌握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开发技术,熟悉响应式布局原理;
  • 理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 例如:在讲解“表单验证”时,引导学生思考用户隐私保护的法律边界,强化数据安全意识。
  1. 能力目标
  • 具备独立完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网站策划能力;
  • 学会运用设计美学表达家国情怀,如通过色彩搭配传递中华文化自信。 实践案例:组织学生为红色教育基地制作专题页面,要求突出历史叙事逻辑与视觉感染力的结合。
  1. 价值目标
  • 培育数字公民责任感,抵制低俗化、娱乐化的不良设计倾向;
  • 激发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鼓励参与公益类项目开发。 典型任务:分组重构某商业网站的“用户协议”模块,增加未成年人保护条款并可视化呈现。

二、实施路径:三维渗透,润物无声

1. 课程内容重构——思政元素的自然嵌入

模块 原有知识点 新增思政切入点
首页设计 导航栏结构优化 “中国梦”主题图标设计竞赛
交互逻辑 JavaScript事件处理 模拟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实验
视觉规范 色彩心理学应用 分析中外节日配色差异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移动端适配 视口元标签设置 讨论无障碍访问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意义

以“乡村振兴”项目为例:要求学生调研县域特产资源,设计兼具实用性与传播力的电商界面,同步撰写《农产品品牌故事文案》,实现技术赋能与乡村振兴理念的双重落地。

2. 教学方法创新——情境式教学法的应用

  • 角色扮演法:模拟政府官网改版会议,分组扮演决策者、设计师、用户代表,围绕“政务服务透明度提升”展开辩论;
  • 案例剖析法:选取典型违规案例(如虚假广告弹窗),运用法律条文进行逆向工程拆解;
  • 项目驱动法:联合校团委发起“清朗校园行动”,由学生自主开发反网络暴力宣传系统。

3. 实践平台搭建——产教融合的深度拓展

建立“思政+专业”双导师制工作室,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 正向案例库建设:收集优秀党建网站、科普中国等官方平台的UI设计范式; ✔️ 负面清单警示系统:整理近年因内容不当被处罚的网站案例及整改方案; ✔️ 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网络舆情演化过程,训练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三、评价体系:多维度考量,动态反馈

构建“过程性考核+成果展示+社会反响”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型: ✅ 过程指标(占比40%):课堂讨论活跃度、小组协作贡献值、思政元素嵌入合理性评分; ✅ 作品质量(占比50%):从功能性、美学价值、思想深度三个维度量化打分; ✅ 社会效益(占比10%):统计作品被党政机关采纳情况或社会媒体报道次数。

特别设置“创意加分项”:对成功转化专利的技术方案给予额外奖励,激励学生探索科技报国新路径。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网页设计课程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跃升。当学生运用代码编织梦想时,也在用数字语言书写时代答卷——这既是专业教育的突破,更是育人初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