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页设计作为信息技术与美学融合的重要领域,不仅承载着信息传播的功能,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新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网页设计课程中,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案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已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方向。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网页设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展现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

案例背景

某高校计算机学院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响应式网页设计与文化表达》的课程。该课程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展开,要求学生在掌握HTML、CSS、JavaScript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围绕特定主题完成一个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网页作品。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师将“中国故事”设定为核心命题,鼓励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用现代网页技术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这一设计既贴合专业特点,又自然衔接了思政元素,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教学目标的双重性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聚焦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如布局优化、交互逻辑实现和跨设备适配;另一方面则强调价值引领,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并通过数字媒介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在讲解色彩搭配原则时,教师引入了中国传统色谱体系(如青绿山水画中的石青、赭石),让学生对比西方扁平化设计风格,体会东方美学中“留白”“意境”的独特魅力。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设计语言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实施过程:以“非遗传承”为例

以其中一个小组的项目为例,他们的选题是“剪纸艺术在线博物馆”。团队成员深入调研河北蔚县剪纸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征后,决定采用动态交互技术还原剪纸创作过程。用户点击屏幕即可观看虚拟剪刀沿预设路径裁剪纸张,最终生成一幅完整的生肖图案。为了增强沉浸感,他们还加入了AR功能——当手机摄像头对准实体剪纸时,会出现对应的三维动画解说视频。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Canvas绘图、CSS3过渡效果等前沿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讨论:“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手工艺?”从而引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思政元素的渗透路径

  1. 选题导向:所有项目必须关联至少一项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条目,确保内容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
  2. 伦理审视:在用户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环节,专门设置隐私政策弹窗提示,培养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 审美建构:通过对敦煌壁画、园林建筑等经典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标准,避免盲目追捧欧美极简风带来的同质化倾向。
  4. 团队协作:采用分组合作模式模拟真实职场环境,通过角色分工(策划、美工、程序员)锻炼沟通能力,同时强调集体荣誉感高于个人利益的大局观。

成效评估与反馈

课程结束后的学生作品中,超过80%成功实现了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其中一件关于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作品被当地文旅局采纳为官方宣传页面,日均访问量突破千人次。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以前觉得代码只是冷冰冰的工具,现在才明白它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有甚者主动发起校园公益行动,利用所学技能为乡村小学搭建科普网站,真正践行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经验启示

此案例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准了三个结合点:一是技术工具与人文内容的共生关系,二是个体创作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无缝衔接。它证明,只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子,就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触,使青年学子在指尖跳跃间感受到文化的重量与温度。未来,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网页设计领域的思政教育还将拥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