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网页早已超越单纯的信息载体范畴,蜕变成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关键阵地。而“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恰似一座连接技术与思想的桥梁,天然承载着思政教育的重任。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全程,不仅能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的数字人才,更能让学生在代码编写、页面布局间体悟家国情怀、道德准则与使命意识。以下便是几个鲜活且极具代表性的思政实践案例。

案例一:“红色基因”主题网站搭建——赓续革命精神血脉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以本地革命历史遗迹为切入点,自主策划并创建一个小型红色文化科普网站。从资料搜集开始,学生们深入档案馆、纪念馆,翻阅泛黄的老照片、详实的文字记载,那些舍生取义的战斗英雄、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逐渐在他们眼前鲜活起来。设计环节中,有人提议用庄重肃穆的主色调搭配五角星、红旗等经典符号;也有人主张加入互动式地图导航,方便访客精准定位各个事件发生地。当网站上线测试时,看着虚拟空间里有序陈列的史料、流畅切换的场景还原动画,参观者的留言区满是感动与敬意。这一过程里,学生既是设计师也是讲述者,他们在梳理素材时重温先辈事迹,于细节雕琢间感悟信仰力量,使红色基因借由亲手打造的网页得以薪火相传。

案例二:非遗传承专题页创作——守护传统文化瑰宝

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艺术、皮影戏或是传统制陶工艺等,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对应的宣传专题页。小组作业促使成员分工协作,有的同学负责实地走访老艺人,学习技艺背后的家族传承故事;有的专注拍摄高清图片、录制短视频,力求全方位展示制作流程;还有的钻研如何运用 HTML5 动画特效模拟手工技法,增强页面趣味性。最终呈现的作品各具匠心:点击鼠标就能目睹纸张在指尖翻转折叠成精美图案;滚动页面伴随悠扬唱腔欣赏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表演……这些融合现代技术的网页如同一扇扇窗口,吸引年轻群体了解古老技艺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与保护欲,让濒危的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机。

案例三:乡村振兴帮扶平台开发——心系乡土谋发展

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布置一项实战任务——为某贫困乡村设计电商助农平台。学生们化身“数字援农使者”,前期奔赴田间地头调研特色农产品优势,与村民沟通交流销售痛点;中期着手规划简洁易用的界面架构,确保农户能便捷上传商品信息,消费者可安心选购正宗土货;后期则持续跟进运营反馈,不断优化物流配送方案、售后服务体系。随着平台投入使用,原本藏在深山无人识的有机蔬果、手工编织品走向全国市场,农民增收致富的笑容成为最动人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刻领会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更培养起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担当,懂得用所学所长助力城乡均衡发展。

通过上述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案例可见,网页设计与制作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训练场,而是涵养品德、塑造价值观的大课堂。每一次线条勾勒、每一行代码敲击,都可能孕育出传递正能量的作品;每一个创意灵感闪现、每一次功能迭代更新,皆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新契机。教师作为领路人,应善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富矿;学生作为主力军,要在项目实践中主动思考、积极作为,让做出的网页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